什么是中藥飲片?
“飲片”一詞的文獻出處,最早見于清代吳儀洛在《本草從新》中“藥肆中俱切為飲片”的記載,從此,更多的醫藥書籍中均有引用,并沿用至今。事實上,中醫在臨床用以治病的物質是中藥飲片和成方制劑,中藥的療效并非原藥材的療效,實際是飲片的療效。
中藥飲片與中藥材
藥品范疇內的中藥材僅指經過凈制處理后的藥材,對于未經依法凈制處理的原藥材不能列為藥品概念下的中藥材,只能是農副產品,不能直接入藥。而中藥飲片是中藥材依據中醫藥理論,經過加工炮制后,可直接用于中醫臨床的中藥。二者在來源、性狀、鑒別方式上有一定雷同之處,但中藥材必須經過炮制之后成為中藥飲片才能入藥。臨床處方上,無特殊說明的,均為飲片。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個特點,也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。因而在中藥產業三大支柱中,中藥飲片處于中心地位。
中藥飲片的歷史
春秋戰國至宋代——中藥炮制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。
《雷公炮炙論》等著作,不能滿足中醫處方用藥的需求,于是在方劑“腳注”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炮制方法和飲片質量要求,提高了可操作性。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專著,明確提出了“凡有修合,依法炮制”,在方劑“腳注”中記述了炮制方法和炮制技巧,并以此作為檢驗飲片質量的輔助手段;對飲片炮制方法、炮制原則、炮制品種、飲片規格、炮制質量、臨床應用等方面都有較成熟的嚴格要求。
金元至明代——中藥炮制理論形成時期。
“適中”、“不及”、“太過”等炮制原則,至今仍是評價和控制炮制工藝及飲片質量有效的傳統專業術語。
清代——炮制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。
清代的炮制品種有所增加,采用多種輔料“復制”為其特點。
現代是炮制振興、發展時期。
特別是建國后50余年間,出版編寫了近百部中藥炮制專著,發表了數千篇中藥炮制學術論文,取得了數十項中藥炮制科研成果。
中藥飲片的現狀
自“七五”國家重點科技(攻關)計劃開始列入“中藥飲片炮制研究專題”項目以來,炮制工藝篩選、技術參數優化、成分分析、藥效對比、飲片質量檢測以及中藥炮制規范化、飲片質量標準化、中藥飲片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數十項中藥炮制科研成果。但遺憾的是,目前中藥飲片炮制仍無統一的可量化的工藝參數。
另一方面,由于栽培藥材的變異,也導致了飲片內在質量的變化。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因藥農缺乏藥學知識,隨意施用化肥,不進行適時采收及合適的產地加工,則出現種質混雜、品種退化以及重金屬、農藥殘留量超標等質量問題。
同時,中藥飲片產業基礎差,技術改造起步晚,成為中藥產業中最薄弱的環節,與其中心地位不相符合。絕大多數中藥飲片生產企業為作坊式的加工點,其生產條件簡陋,生產、質量檢測設備落后,企業的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及專業技術人才缺乏,生產過程中藥材的有效成分易流失,使飲片質量難以保證。由于小作坊加工模式大量存在,缺乏質量監督手段和市場管理不嚴,以次充好和直接制假售假現象時有發生。中藥飲片也面臨現代化的需求及領軍品牌的崛起。